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姚氏交流 > 正文

一部研究姚姓历史名人的最新研究成果

2013/9/18 11:42:19  来源: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  编辑:管理员  
一部研究姚姓历史名人的最新研究成果
《姚崇研究文集》结集出版
 
一部研究大唐贤相姚崇的最新研究成果——《姚崇研究文集》已于2012年12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结集出版。
 
2011年5月,在中国唐史学会、河南省伊川县政协、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联办的纪念大唐贤相姚崇诞辰1360周年纪念大会上,来自海峡两岸19所高校与研究机构共40余名唐史学者,对唐名相姚崇及其家族进行了专题学术交流。《姚崇研究文集》是这次会议学术研讨的结晶和成果。文集由专题研究姚崇10数年的中国唐史学会会员、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常委副会长姚学谋主编。本书汇集论文32篇,共25万字,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内有全国著名唐史专家马驰、杜文玉、李鸿宾、张剑光、王双怀、拜根兴、介永强、薛平拴、郭绍林等名家大作,又有台湾学者蔡宗宪及三门峡、洛阳著名地方学者李久昌、许永生、赵振华、王化昆、常松木等人论文。内容涉及到姚崇事迹的研究和评述,姚崇的吏治思想、灾害管理思想、反佛思想、唯物论思想,姚崇与佛教关系,姚氏家族成员研究,姚姓墓志的考释等多个方面。
 
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杜文玉为本书作序,评价该书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一是有新结论、新观点;二是有新史料。认为不少论文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成果,是这些年来在姚崇及姚氏家族研究方面的重要结晶。相信这部书的出版一定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当然也会受海内外广大姚氏后裔的欢迎。
 


杜文玉
    2011年5月7日~8日,由河南省伊川县政协、中国唐史学会和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联办的“大唐贤相姚崇诞辰136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河南伊川县隆重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和姚姓后裔共300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针对唐代著名政治家姚崇及姚氏家族的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会议上共提交学术论文30多篇。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位书画家展出了纪念姚崇诞辰1360周年的书画作品共100多幅,并在姚崇墓园隆重地举行了公祭活动,以缅怀这位为国家的稳定、繁荣和发展做出卓越历史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
 
    众所周知,姚崇一生历经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时期,曾三朝为相,为稳定政局、改革弊政、开创盛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唐玄宗开元初期,以“十事要说”作为治国纲领,进行了大刀阔斧、拨乱反正的全面改革,出权臣,稳政局;罢冗吏,择贤能;宽刑罚,施仁政;修制度,订律法;薄徭役,灭蝗灾;息边争,抑佛道,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姚崇被当时人称为“救时宰相”,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也称赞说:“唐世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他人莫得比焉。”对于这样一位杰出历史人物的研究,不仅是姚姓后人的职责,更是海内外广大史学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召开此次大会便是海内外学术界与姚氏后裔共同为促进姚崇及姚氏文化的研究而做出的一种努力,希望借此盛会能够推进这种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这部论文集共收入文章32篇,均为本次研讨会上交流的学术论文。从内容方面划分,主要涉及了姚崇事迹的研究和评述,姚崇的吏治思想、灾害管理思想、反佛思想、唯物论思想,姚崇与佛教关系,姚氏家族成员研究,姚姓墓志的考释等多个方面。就其内容和涉及范围而言,已经是相当广泛了,其中有些方面是以前所没有涉及过的,或者是极少涉及的内容,如中国农业大学李军博士关于姚崇的灾害管理思想及其实践的探讨,就是一例。再比如拜根兴教授《姚崇事迹考述二题》一文中,对姚崇所撰的《口箴》一文的研究,在学术界也是首次涉及,并得出了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台湾学者蔡宗宪先生在《唐代名相姚崇的生平探析》一文中,论述了姚崇对生死的体认,这也是一个他人极少涉及的问题,作者不仅对其生死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而且还进行了客观中肯的评述。《新唐书》卷124《姚崇传》、《新唐书》卷125《张说传》、《旧唐书》卷98《魏知古传》以及同书卷96《姚崇传》中,都写到了姚崇嫉忌同僚大臣,并对他们进行了排挤和打击,致使其受到不公正的对待。长期以来,此类记载成了泼洒在姚崇身上的一个污点,而没有得到颇有说服力的洗刷。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剑光的大作《唐玄宗初年姚崇妒忌大臣辨析》一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从睿宗朝与玄宗朝初期复杂的政治局势和人际关系入手,拨去了蒙在历史表面的重重迷雾,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貌,比较彻底地洗刷了长期以来泼在姚崇身上的“污点”。类似这样的新观点、新结论还有不少,就不一一列举了,读者阅后自会有公正的评论,无须我再饶舌了。
 
    对于历史研究来说,新史料的发现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比如1900年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前些年天一阁天圣令的发现,都极大地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作为历史工作者无不重视对新史料的收集和使用,在这部论文集中有不少文章就具有这样的突出特点,比如毛阳光先生的《洛阳新出土两方姚氏家族成员墓志考释》、李宗俊先生的《敦煌文书所见姚崇二职任及其官履沉浮发微》等文章。前一篇论文的标题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无庸多言,后一篇文章不要以为敦煌文书已经发现一百多年了,就不再是新史料了,故有必备多说几句。这篇文章所涉及的敦煌发现的唐代告身虽然不是被学者首先使用,但是将其与姚崇联系起来,并从这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却是很少见的,补充了姚崇一生官履沉浮的两个重要片段,补充了史书记载的缺漏,再结合传统史籍和墓志资料的记载,就可以比较完整地探寻出一代名相姚崇一生官履沉浮的整个历程及其背景。两《唐书》均记载姚崇是“陕州硖石人”,但其府宅的具体位置在什么地方,长期以来却没有人能说清楚。刘凤婷和姚学谋两位先生合撰的论文,利用地方志和墓志资料,再结合考古资料,考证出了姚崇故宅就在今河南陕县张茅乡西崖村张茅中学内,就是利用新史料的又一个很好的例证。
 
    总之,这部论文集就部头来说,虽然算不上十分厚重,但就其学术价值而言却是毫不逊色的。下这样的结论并非溢美之辞,因为社会科学类作品有无价值,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新结论、新观点,二是新史料。通过上面的简单介绍,窃以为这部书已经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因此它将对推动姚崇及姚氏家族文化的研究发挥重要的作用。当然,以上论述还十分简单,其实这部书中的不少论文都或多或少地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成果,是这些年来在姚崇及姚氏家族研究方面的重要结晶。相信这部书的出版一定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当然也会受海内外广大姚氏后裔的欢迎。
                                            2012年4月26日写于古都西安
 
(作者:杜文玉,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相关阅读

2511587500